布迪椰子(学名:Butiacapitata(Mart.)Becc.)是棕榈科,布迪椰属常绿观赏树种,单干型,高可达8米,老叶基残存包裹于树干,粗壮、坚硬。羽状叶,弯曲如弓形,有羽片对,厚革质,叶端尖锐,小叶片长灰绿色,叶柄具刺;雌雄同株;花序腋生,花序梗及花瓣均为紫红色,果卵球形,成熟时为橙红色;种子圆形或近圆形,核果内有种子。

布迪椰子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与乌拉圭,中国黄淮流域及京津地区有引种栽培。适生于阳光充足、气候温暖的环境。

布迪椰子因其银灰色叶片,紫红色花序梗及花瓣,具有观赏价值,而且它的果肉糖分高,可供食用、制作果冻。

形态特征

布迪椰子单干型,高达7-8米,直径40-50厘米,老叶基残存包裹于树干。

羽状叶长2.6米,弯曲如弓形,有羽片25-50对,厚革质,叶端尖锐,羽片沿叶轴两侧以对生或互生的方式呈2列排列,小叶片长0.4-0.7米,灰绿色,叶柄具刺。

雌雄同株;花序腋生,长0.8-0.9米,花序梗及花瓣均为紫红色,较鲜艳,果卵球形,高2.4厘米,直径2.6厘米,成熟时为橙红色;

种子圆形或近圆形,长1.5-2.0厘米,大小不均,表面粗糙,种壳坚硬,呈黄褐色。每核果有3室,内有3粒种子,果核上有与之相对的3个发芽孔,因此有时1粒“种子”能萌发2-3株幼苗。

布迪椰子.jpg

产地生境

布迪椰子原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与乌拉圭,中国黄淮流域及京津地区有引种栽培。

布迪椰子适生于阳光充足、气候温暖的环境,耐干热、干冷,耐寒性强,最低可耐-22℃的低温,是抗冻性最强的棕榈植物之一,可在热带、亚热带至温带地区种植。布迪椰子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在质地疏松、湿润的壤土中生长最好。

繁殖方法

布迪椰子采用种子繁殖,其发芽类型为毗邻型(近距带鞘型)。当种子萌发时,子叶柄突出种皮,将子叶肢送出种皮之外便停止生长,然后子叶肢贴近种侧分化出幼根及鞘。种子发芽较慢且很不整齐,一般10-11月播种到次年4-5月才发芽,第一年发芽率为40%左右。未发芽的种子留床到第三年还会出芽20%左右。因此,未发芽的种子不可轻易丢弃,因其果核含种子1-3粒,会从同一果核中长出1-3株苗。初生叶为全缘亚型。

种子的处理与播种:布迪椰子果实一般在10-11月成熟,成熟果呈黄色至橙色。采下熟透的栗实,及时脱去果皮、果肉,洗净后将种子倒入装有500倍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的容器中浸泡30分钟,再放于清水中浸种24-48小时后,再行播种。

布迪椰子种子发芽较慢,适宜集中在苗床撒播,以便于管理。播种基质以河沙、椰糠和少量黄土壤,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;要求既保湿又透气。苗床上基质铺平后,先浇透水,再撒播种子。然后用干净的河沙盖没种子,沙的厚度以2-3厘米为宜,过薄则影响保湿效果。最后浇透水,盖上遮光网,保湿催芽。冬天气温低时,加盖薄膜保温,有利于发芽。

布迪椰子

栽培技术

整地做畦

种植布迪椰子应选交通方便,光照充足的,土层深厚,土壤疏松肥沃、排灌方便的环境。植地四周开好排水沟,防止土壤积水;种植前,土地经深翻、曝晒后,再整畦、拉沟(畦宽100厘米,沟宽20厘米)按“品”字形列植挖穴,株行距100×100厘米,穴深30厘米,径30厘米,穴底加腐熟农家肥0.5-1千克,或有机肥0.5千克,拌匀后再适当回土。

适时定植

布迪椰子小苗生长缓慢,在营养袋中生长一年后幼苗(即二年生小苗)仅有3-5叶,此时即可定植大田。定植季节应在4-9月,每公顷定植7500-9000株。定植时,小心除去营养袋,避免袋内土松散而影响成活率。定植深度以袋苗的土面刚好露出即可。定植后,浇透定根水。

田间管理

定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,一个月后,小苗开始生长,此时要及时追肥,可用0.5%-1%的复合肥追施。生长季节,每月追施复合肥一次,可于施(开沟浅施)或水施。9月以后增施钾肥。经2-3年培育,植株的基部直径可达20-25厘米,高1.5-2米,即可用于园林绿化

病虫防治

布迪椰子苗期病虫害较少,只需定期喷雾甲基托布津(或代森锰锌)500-700倍液防治即可。

主要价值

园林:布迪椰子茎干笔直,形态优美,叶形规则整齐,适合列植,在较宽的道路两边用作行道树、以展现其群体韵律美,也可丛植,与草坪、花灌木配置,形成疏密有致、视觉疏朗的植物景观空间,孤植也是布迪椰子较适台的一种应用形式,孤植于草坪上,更能体现其个体气势与景观。

食用:布迪椰子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。其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,味酸甜,在南美洲被称为冻子椰子,果肉可制成果酱,用于做果冻和蛋糕,也可与面包色拉等伴食。